今天这篇文字,我想和你聊聊,由于痰湿阻滞,导致血管不畅,引发冠心病的事儿。闲言少叙。下面这个故事,你一定要看完它。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,当时是56岁,医案记载姓李。什么毛病呢?就是胸闷加头晕。这个感觉,早在十年前就有了,最近两年特别明显,以至于完全不能工作,只好在家休养。为什么胸闷头晕呢?医院检查过。结果,被诊断为“冠心病后壁供血不足”。闹了半天,是心脏有毛病。怎么办?住院治疗。当时,医院用活血化瘀之法应对。本以为会很快起效,但事实上却没啥改善。医院的大夫挺纳闷:你都明确是“后壁供血不足”了,当然要活血化瘀,恢复供血啊,怎么就没有丝毫改善呢?后来,患者万般无奈,只好出院。随后,几经辗转,他又找上了董德懋前辈,求中医治疗。刻诊,见患者脉象弦滑,舌苔薄白。细问得知,现在患者胸闷,头晕,吃不下饭,恶心。另外,最近这几个月,他还增加了一个怪毛病,就是下肢酸痛,有怕冷怕凉的感觉。就算盖上厚厚的被子,或者用火来烤,他的两条腿还是发凉。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,董师开方一首,但见——桂枝,白术,茯苓,甘草,姜半夏,竹茹,陈皮,枳实,全瓜蒌,薤白,葛根,桑枝。所有这些,水煎服。结果如何?患者服用了大概10剂以后,头晕、胸闷、恶心之感大大减轻。而且,双下肢开始见温热,不像从前那么畏寒怕冷了。这时候,原方基本不变,酌加党参,干姜,淡附片。这个方子,患者又用了10多剂,诸症悉平,浑身舒畅。复查心电图,没有异常。此人就兴高采烈地上班去了。这里的道理,其实很简单。大部分药材,都在治痰。白术、茯苓,健脾除湿,杜绝痰湿生成之源。姜半夏、竹茹,化痰燥湿,降逆消痞。陈皮和枳实,行气除湿,和胃除胀。这些,是治疗的基础。在这个基础上,用全瓜蒌和薤白宽胸理气,改善胸闷不适。桂枝这个要,一举两得。一来温通心阳,以恢复血脉,二来温通脾阳,以促进痰湿化散。另外,加一个葛根。葛根,升脾胃清阳之气,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头晕等感受。桑枝这味药,通行经络,引领气血入下肢,使得阳卫之气得以充分疏布,从而改善双腿发凉畏寒之感。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。等到后来,患者诸症大为好转,就加党参、干姜、附片来进一步加大温阳扶正的力度,让身体的运转,彻底恢复起来。读者朋友,你从整个医案里,能看出什么来呢?我跟你讲,现在有很多的冠心病、心肌供血不足患者,长期以来得不到精准的治疗。活血化瘀、养护心脏,这样的事儿一直在做,但都没有触及根本。根本在哪儿?在痰浊阻滞。可以说,如果一个人,在胸闷、心慌、心悸的同时,伴随类似恶心、纳呆、食欲不振、腹胀、便溏等消化系统异常,同时苔白质润,或者舌苔腻,脉滑濡或弦滑,平日痰多,形体较胖,肢体沉重,那我们就得考虑,从治痰的角度入手。痰不消,血就不通啊。那是最大的拦路虎,不除掉怎么行?在这方面,董德懋前辈的医案和验方,确实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。用药方案,也比较周正。它有值得后辈人学习的地方。所以我特意拿出来,和你分享。非专业读者,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钱、加减。总之,心脏里的事儿,不一定根在心脏。学会了中医思维的人,绝不会做一条道儿跑到黑的事儿。我们的思维和视角,应该是灵活、圆通的。
血不通,因为有痰一张方子,化痰通血,养
发布时间:2024/12/8 12:53:15 点击数: 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