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外伤性血胸 > 疾病诊断 > 一场普通的神经外科手术背后澎湃在线

一场普通的神经外科手术背后澎湃在线

发布时间:2024/10/6 12:34:29   点击数:
福建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m-mip.39.net/czk/mipso_4292721.html
<

原创宁蕖家庭与生活报

家庭与生活报记者:宁蕖

新媒体编辑:刘宇恒

患者李岚(化名)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,麻醉剂对她起了作用。

最近,李岚很难睡得这样深沉了。几年前,头痛开始困扰她,最初是时不时地冒出来的钝痛,这样的疼痛日渐加重,直到变得难以忍受,像是一个有着强烈心跳的怪兽住进了她的大脑,随着心脏的搏动,李岚脆弱的神经不得不忍受阵阵胀痛。MR片显示,那个“怪兽”就在她的左额下方,紧邻着大脑的运动、感觉功能区,如果它继续生长,李岚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,那个时候,困扰她的就不止头痛这么简单了。

这天早上,罗晟按时吃过了早饭,作为神经外科的医生,罗晟的很多同事在手术前都有自己特定的习惯,“有的在手术前一天就不提重的东西了。”这是为了防止手抖,相比起来,罗晟的手术前夜就缺乏了一些仪式感,“一切如常,这样的手术我已经做了好几百台。”

此时,李岚的头发已经被剃光,她的头偏向右侧,左侧额头暴露在无影灯下,一旁的心电监护仪上,波形有规律地闪动着,发出让人安心的滴滴声,沿着事先画出的马蹄形印记,罗晟迅速地切开了一块8x7cm大小的皮肤和皮下组织,用止血夹沿着切开的皮肤夹上一圈后,将皮瓣翻开,白色的颅骨显露在眼前。

在神经外科的医生看来,完整的颅骨是圣洁而美丽的,它是大脑保护层中最坚硬的部分,但在临床上,因为各种疾病和意外,一些人不得不失去这个坚硬的保护层,几年前,罗晟遇到过一个从六楼窗户跌落的7岁小孩,“当时这个孩子的颅骨粉碎性骨折,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的了。”在一般的治疗方案中,医生会用人工材料代替颅骨,但对于一个7岁的小孩来说,这样的材料会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,折中的方案是——暂时不修补缺损的颅骨,待到孩子发育基本完成后,再做修补。

“这样的话,这个孩子的头部会有一块塌陷,我怕他去学校会被同学嘲笑,孩子又比较好动,也怕有什么意外。”罗晟选择了更冒险的方案——用丝线和粘合材料一块块地拼凑起了破碎的颅骨,“这样做最大的风险是术后的感染,但我还是比较有信心,”在做手术方案的选择时,医生往往会面临诸多因素的干扰,除了临床指征外,还有的来自社会现实、家属的观念和政策制度等等,但罗晟的原则很简单,“如果这是我的亲人,我会去冒这个险。”

回到这天的手术室,罗晟熟练地用电钻在李岚左颅骨上钻孔,然后用铣刀沿着钻开的小孔打开了一个7X7cm大小的骨窗,如同橡胶般富有韧性的白色硬脑膜露了出来,这是大脑的第二层保护层,透过硬脑膜,那个“怪兽”隐约可见,同样沿马蹄形切开硬脑膜,一个暗红色,面积约6cmX8cm大小的肿瘤赫然出现在眼前,颅内的几条大血管叛变似的为这个“怪兽”提供着血液,滋养着它的生长,而肿瘤和周围脑组织紧密地粘连在一起,侵占着正常脑组织的空间。

人类最主要的运动、思维和生命体征都受控于大脑,因此,神经外科的手术风险往往很高,如果你要摘除一个颅内的肿瘤,意味着你要绕开曲折的血管、晦暗的脑组织、最重要的是保护蜿蜒密集的神经,“如果伤到了神经,病人很有可能就瘫痪了。”在二十余年临床医疗工作中,除了“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”似的惊心动魄时刻,罗晟印象更深的是那些富有戏剧性的案例——一个原本性格内向的病人在做完手术后突然变得开朗外向,最后还当上了村长;还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病人,在术后突然说起了普通话,不会讲四川话了。“没办法完全解释,人的大脑和神经还有太多未知的地方了。”这样的未知和趣味一直激励着罗晟不断探索。

罗晟(中)带着团队查房

心电监护仪还在发出规律的滴答声,助手们已经把显微镜对准了病灶,盯着被屏幕放大的“怪兽”,罗晟开始一点点地分离肿瘤和硬脑膜的粘连,突然,大量鲜血涌出,屏幕上一片腥红,像是一泓湖水,罗晟停止了操作,等着湖水被负压吸引器抽干。

这让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做手术时的场景,那是很多年前,他还是一个实习医生时,“当时是老师让我处理一个血气胸的手术引流。”一刀下去,或许是没有掌握好力度,鲜血喷涌了出来,“那时我简直慌得不行了,”罗晟回头看老师,“老师当时只对我说了一句‘很好,继续’。”手术后,老师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,这场手术让他印象深刻,以至于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罗晟也养成了这样的带教习惯,“我从来不在病人面前训斥学生,但私底下不会客气。”

十几秒后,出血被吸干,肿瘤再次显露,罗晟沿着边界仔细分离其与脑组织的粘连,再分小块将其切除,充分止血后,还需要反复冲洗手术视野,确定没有再次出血后,放置好脑血浆引流管,接下来是修补缺损的硬脑膜,缝合要求的严密程度是不能漏水,还原被“拆下”的颅骨,最后是逐层缝合头皮。

敲敲打打、缝缝补补几乎是所有神外医生的日常,“‘针线活’我是很擅长的,我们平时在训练的时候,要在0.2毫米的宽度上缝两针。”尽管这么小的单位在临床上几乎用不上,但神经外科的医生接受的训练要求他们要能应付各种极端情况。

整场手术历时5个小时,术中出血约ml,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1个单位,术后,李岚被推回ICU接受观察,至此,让她头痛欲裂的祸首终于被彻底铲除。

人物简介:

医院主任医师,医学硕士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持有“中国专科医师(神经外科)”证书。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,对颅脑损伤、脑血管疾病、颅脑肿瘤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显微手术技术精良,在什邡地区最早开展显微镜下脑肿瘤切除术。在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(CHINA-INI)培训期间,获得由世界神经外科泰斗Yasargil教授、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Samii主席亲笔签发的显微外科和颅底外科培训证书。年经四川省卫健委选拔公派至医院神经外科研修。

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《新编神经外科学》,任编委、主编助理。在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》、《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》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,担任《中国医药导报》、《实用肿瘤学杂志》、《广东医学》、《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》等期刊审稿专家。承担各级课题4项。历年指导实习生参加川北医学院临床技能大赛获二等奖多次、一等奖1次。年荣获“健康什邡·大美医者”荣誉称号;年遴选为德阳市卫计系统首届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;年入选德阳市“英才计划”德阳名医。

往期精彩回顾

原标题:《一场普通的神经外科手术背后》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21binyang.com/jbzdu/8334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