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淮安市二院儿童消化科来了一位“小水娃”,一名肾病综合征的宝宝。经过二周的精心治疗,水肿消退、尿蛋白转阴,顺利出院。
儿童消化科主任丁娴(左三)
带领团队为患儿查房
前段时间,宝妈发现宝宝眼睛肿了,夏天吗,本以为是蚊虫叮咬,没当回事,但接下来的事却让她焦虑不已。家长想尽一切办法,能用的法子都用了,眼肿不仅没消,还出现了脸肿、腿肿、脚肿,活脱脱像个“小水娃”。难道是毒虫咬的?宝妈忧心忡忡地带着宝宝来医院就诊,经过儿科专家检查,确定宝宝是患上了“肾病综合征”。
丁娴主任为患儿检查
入院时宝宝除了颜面、肢体等外部水肿,甚至有了胸水和腹水,是个名符其实的“小水娃”,同时还有感染、电解质紊乱、血压偏高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,是个重症的肾症综合症病人。薛良医师向丁娴主任汇报了病人的情况,准备治疗。可是药怎么用呢?儿科的病人一般根据体重计算药量,这个“小水娃”,体重是目前的体重减去水的重量,水是多少呢?不知道啊......薛良医师专门为他查找了生长发育图谱,计算出合适的药量。
丁娴主任为患儿检查口腔
高度水肿可出现呼吸、循环障碍,高凝状态会形成血栓。丁娴主任专家团队首先考虑要治疗消肿。对于高度水肿、合并感染、高血压的病人即使使用利尿剂,有时效果也不是很好。由于大量蛋白从尿中漏出,血浆蛋白太低,病人出现低血容量,大量的利尿使血容量更低甚至休克。如何平稳地消肿成了棘手的问题。对于这样的情况,家长非常焦急,说这么重的病,家人、朋友都建议她去南京、上海看。周婷主治医师耐心地向宝妈介绍了病情的特点、演变过程、注意事项等,解除了家长的恐惧心理,积极配合治疗。
丁娴主任(左三)带领团队查房
丁娴主任组织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了讨论,采用了提高血容量和利尿同步进行、控制感染、维持水电平衡、降低尿蛋白、保护肾脏、抗凝的疗法。通过观察体重、血压、尿量等情况的变化使患儿的水肿一天、一天的平稳消退。由于免疫功能紊乱,蛋白质营养不良、水肿导致循环障碍,应用激素等原因,患儿极易并发感染,感染可使病情加重、反复、疗效不佳,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并发症及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。病区护士长周利每天查看病房的环境卫生及消毒隔离情况,床位护士邱海燕每次操作都认真细心,确保无污染。在儿童消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悉心关爱下,“小水娃”水肿消退了,血压平稳了,尿蛋白转阴了,小脸恢复到了生病前的样子。
据淮安市二院儿科丁娴主任介绍,肾病综合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加,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中丢失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。水肿消退、尿蛋白转阴只是万里长征的 步,肾病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,所有好的疗效都离不开医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需要医护人员的爱心、耐心和细心,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。
编辑:王宇
摄影/审核:江汇浪
淮安市二院宣传处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