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外伤性血胸 > 疾病治疗 > 药食同源甘遂

药食同源甘遂

发布时间:2021-10-26 12:36:03   点击数:

一、概述

拼音

GānSuí

性味功效

苦、甘,寒;有毒。归肺、肾、大肠经

泻水逐饮,消肿散结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味苦,寒。主大腹疝瘕,腹满,面目浮肿,留饮宿食,破癥坚积聚,利水谷道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陶弘景

味苦、甘,寒,大寒,有毒。主治大腹疝瘕,腹满,面目浮肿,留饮宿食,破癥坚积聚,利水谷道。下五水,散膀胱留热,皮中痞,热气肿满。

《长沙药解》黄元御

味苦,性寒,入足太阳膀胱经。善泻积水,能驱宿物。

归经

《长沙药解》归膀胱经

别名

《神农本草经》主田

《本草经集注》甘藁、陵藁、凌泽、重泽

二、应用

常用方

《长沙药解》黄元御

《金匮》甘遂半夏汤,甘遂大者二枚,半夏十二枚,芍药五枚,甘草指大一枚。水二升,煮半升,入蜜半升,煎八合,顿服。治留饮欲去,心下坚满,脉伏,自利反快者。心下坚满,脉气沉伏,是有留饮。忽而自利反快,是水饮下行,渍于肠胃也。甘遂、半夏,泻水而涤饮,甘草、芍药,培土而泻木,蜂蜜滑大肠而行水也。

《伤寒》大陷胸汤,方在大黄。用之治结胸热实,烦躁懊憹者。十枣汤方在大枣。用之治心胁痞痛,下利呕逆者,治悬饮内痛,脉沉而弦者。大黄甘遂汤方在大黄。用之治水与血结在血室者。皆以其破壅而泻痰饮也。

甘遂苦寒迅利,专决积水,凡宿痰留饮、经腑停瘀、皮肤肿胀、便尿阻涩之证,一泻而下。其力甚捷,并下癥瘕积聚、一切陈郁之物。

1.用于身面浮肿、大腹水肿及胸胁积液等证。

甘遂泻水之力颇峻,服后可致连续泻下,使潴留之水饮排出体外。可单味应用,一般与其他逐水药同用,如《圣济总录》一气汤,治水肿腹满,即以本品与牵牛子同用;十枣汤治胸腹积水,以本品与大戟、芫花同用,并用补脾胃之大枣煎汤送服以减少反应。若治水饮与热邪结聚所致的水饮结胸,可与大黄、芒硝同用。如大陷胸汤。

现代治疗重型肠梗阻、肠腔积液较多者,以甘遂与大黄、厚朴、桃仁等同用,如甘遂通结汤。

2.用于风痰癫痫,取其驱逐痰涎之功。

如《济生方》遂心丹,用甘遂末入猪心内煨过,与辰砂末为丸服。此外,亦可用于痈肿疮毒,以甘遂末水调外敷,有消肿散结作用。

使用注意

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,宜入丸散,每次0.5?lg。醋制可减低毒性。外用适量生用。

《本草经集注》陶弘景

瓜蒂为之使,恶远志,反甘草

三、来源产地

《本草经集注》陶弘景

生中山川谷。二月采根,阴干。

中山在代郡。先第一本出太山,江东比来用京口者,大不相似。赤皮者胜,白皮都下亦有,名草甘遂,殊恶,盖谓赝伪之草,非言草石之草也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

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。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,除去泥土、外皮,以硫黄熏后晒干。

生于山沟荒地。分布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甘肃、河北等地。主产陕西、山东、甘肃、河南等地。

在文后留言,告诉我们您感兴趣的话题,我们将在后期推出相关的主题文章,感谢参与!

因为用心,所以放心。

长按扫描右侧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21binyang.com/jbzil/6008.html

热点文章
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推荐文章
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