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94---96
文/敏敏
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
第94条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,必先振栗汗出而解。但阳脉微者,先汗出而解;但阴脉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。
这一条论述战汗作解的机理。
「太阳病未解」,它隐含着经过治疗后,太阳病仍在的意思,就是汗下失法而太阳病还未解。“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”,就是指太阳表证没有解除,脉浮取、沉取,以及寸、关、尺脉都相等,没有偏差,说明邪气虽盛但正气不衰,可以抗邪外达,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会战汗自愈。所以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”,振栗是战汗的具体描述,振是摇的意思,栗是心中寒冷而浑身颤抖的意思。“必先”是必须先出现的意思。“必”是必须而不是必然,这种自愈必须具备“先振栗汗出”的条件。
“阳脉微,先汗出而解”,阳脉微是阳不足而阴有余,阳不足是卫阳不足,阴有余是营阴有余;《难经》曰:“阳虚阴盛,汗之则愈。”
“但阴脉微者,下之而解”,阴脉微是阴不足阳有余,阴不足是营阴不足津液干燥,阳有余是卫阳被外邪加凌。《难经》曰:“阳盛阴虚,下之则愈。”如果下的话,宜调胃承气汤轻微泻下,和胃气致津液。
这一条以脉之盛微代表里虚实之病理,以示汗下先后治则。关于脉阴阳俱停的“停”,注家颇多分歧。有认为是停止,即停跳。柯琴曰:“停者相等之谓。”这个看法我认为可取,而且只有阴阳相等,无偏盛,才可能通过战汗自解。后面“阳脉微”的“微”是轻微浮泛的意思,不是后世之脉微的“微”。再后面的阴脉微的“微”也不是微脉的“微”,而是稍微沉的意思。前面的“阳脉微”表示战汗自愈的机理,后面的“阴脉微”提示轻微泻下、和胃气作解的方法。
那么这时候看它的脉,「脉阴阳俱停」,阴阳啊就是外以候阳,里以候阴,这咱们在太阳中风头一条就讲了,「阳浮而阴弱」,浮取这个脉就是候其阳,沉取其脉就是候其阴,那么浮沉这个脉「俱停」,咱们说这个停停当当地,停停当当,就是没有什么偏差,就是脉无论浮取、沉取,脉都停当,也可以说都挺宁静,这就是阴阳自和了。
那么前头说过这个「发汗吐下后,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」,就是表里内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形,所以这个「脉阴阳俱停」也是阴阳自调,这个停不是停水那个停,有的给解释错了,说有停水,要是有停水怎么自愈呀,那咱们怎么肯定它就是阴阳自和呢?因为它接着说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」,这个「解」就是太阳病解了,所以咱们可以肯定这「脉阴阳俱停」就是阴阳自调,那么这个也暗含着有前头这个「冒」啊,这亡失体液太多就是会那么病。
那么这个太阳病经过误治后还是没有好,它也当然不会好,但是这个脉呢阴阳自调,「必先振栗汗出」,这是什么意思?就是津液恢复了要自汗出,但是必先振栗汗出,振栗汗出就是咱们说的战汗;这个本来津液恢复的时候,是要出汗的,但是这个出汗以前先要颤抖、打寒战、打战战,然后复以汗出,病就好了,这都是瞑眩状态。所以有病或者是误治之病,让这个人虚了,如果要是治愈的话呀,要发作瞑眩的。上面这是说这个脉阴阳俱停的情形。
「但阳脉微者」,这个微不是脉微欲绝这个微,这个微当作弱字讲,阳脉微者就是浮弱、浮缓的脉,浮缓、浮弱表示病还是在表嘛,所以「先汗出而解」,这个不是上面那个自愈的样子,这得让人再出汗,用什么法子?就是桂枝汤。这是在言外用桂枝汤了,书上没有写,但是我们要理解。
「但阴脉微者」,浮取没问题,可是脉沉而缓弱。那么仲景这个脉呀,浮缓为中风,沉缓为亡血呀。咱们开始讲太阳中风,「阳浮而阴弱」,阴弱,你死劲按,脉内不禁按,表示血少。这个血少就是里不和呀,这是简略,那么怎么个里不和呀?就是胃中干,胃有热,丧失人的阴分,所以按着缓。那胃有热,津液又少,所以得下,怎么下,宜调胃承气汤。
但是在临床上,我们不能根据这一条就开调胃承气汤,你总是要问的,得这个人有口干啊、大便秘结不通啊才行,它的书可都没提,但是我们在临床上不能光凭脉,必须脉证结合起来看。
那么根据这一条,汗下失法而造成这个病不解,有可能脉浮缓,这是个表证;脉沉缓、沉弱,这是里不和,病在里,一般说是宜调胃承气汤。
第95条太阳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,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。
这一条继53条论述荣弱卫强,荣卫不和的病机与治法。
不过53条的荣卫不和,是指所有已病之人,包括杂病,并不单纯指中风引起的荣卫不和,但不论杂病还是外感,只要出现荣卫不和,其发热、汗出的临床表现是一样的,治法也是一样的。
本条“太阳病,发热汗出者”,是太阳中风证,此为荣弱卫强,“故使汗出”是自注句,做出病理解释,指出主症汗出的原因。风伤卫,邪气盛故称卫强;荣不为卫内守故汗出,称荣弱。主因邪风扰卫致发热汗出,所以说“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”,意思是想要救治邪风扰卫导致荣卫不和的发热汗出,宜用桂枝汤调和荣卫、解肌祛风。
这本来是太阳中风,它重复说了,主要是让你认识脉的阴阳候愈的问题。「发热汗出者」,太阳病,发热汗出,这是太阳中风证。它搁个「此为荣弱卫强」,你们看看前头那个太阳中风,「阳浮阴弱」,阴就指着荣,阳就指着卫,那个是阳浮阴弱,这个搁个荣弱卫强,这是互词,它是特意让你在这明白,我们说的阳浮阴弱,它在底下解释好了,「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」,这个营之所以弱,由于汗出,或者汗出于营啊。那么这个卫不共营协调往外跑,所以它强,脉也浮,这个就告诉你脉的阴阳,所以在《金匮要略》上有的,它说是「浮缓之为中风」,我们轻取脉浮,这是中风脉,「沉缓则为亡血」,稍往内按缓弱,这是亡血,整个就是浮而缓弱,就是太阳中风的脉。那么就这两个分开呢,外以候卫,内以候营,就是脉的阴阳,要不搁这一节没有用啊。搁这一节就告诉你,营卫诊法就是阴阳,就是轻取、沉取而已。
那么这是太阳中风证,那么这一节也是说上面一节「脉阴阳俱停」那个阴阳的问题。在这它又重申阴阳以候营卫的问题,要不然的话,搁这一节就一点意思没有,总之就是重复太阳中风证,发热汗出,阳浮阴弱嘛。
“太阳病篇”到这一条,刘渡舟总结说:“关于伤寒、中风麻黄、桂枝、大小青龙、葛根五个汗法,张仲景已经都交代了,表里缓急也谈了,禁汗法也谈了,发汗法也谈了。除了蓄血的腑证在后边讲以外,表证都已讲完了,后面就要讲邪气由太阳之表往半表半里传变的小柴胡汤证了,这一条既总结以前,又指导以后。
第96条伤寒五六日,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这一条论述少阳病的证治。
“伤寒五六日,中风”是倒装文,应是伤寒、中风,五六日。意思是伤寒或者是中风五六天了,不是伤寒五六天了又中了风。为什么是“五六日”,五六日是太阳行其经尽的时日,也是传经的时日。《内经》有“七日巨阳病衰,头痛少愈”。
往来寒热是少阳证的一个独特热型。他不像太阳病的翕翕发热,也不是阳明病的蒸蒸发热,而是一会儿发热,一会儿恶寒,寒热交替发作,称之谓往来寒热。这种热是热的时候不恶寒而恶热,常解衣弃被;寒的时候怕冷,厚衣覆被。为什么邪传少阳会寒热往来?因少阳经居半表半里,循人身之侧,居太阳之表与阳明之里之间,邪气从太阳之表入则恶寒,人体正气抗邪于外则发热。人体之正气也就是少阳之正气,所以邪传少阳,正邪交争会出现往来寒热。
少阳经布胸胁,所以邪传少阳经胸胁就会苦满(mèn),满是懑字的假借字。苦满是懑得严重,就是苦于懑,懑得苦。为什么懑?因为少阳胆气主升,邪闭少阳,阻滞少阳气机,不能疏泄,故气郁胸懑不畅。
“嘿嘿不欲饮食”就是表情淡默不想吃饭。由于少阳气机不畅,人的表情也郁闷不乐,嘿嘿是加重语气的重叠词,描述表情、症状,加重了静默不乐的程度,这也是一种文法。“不欲饮食”是胆气郁滞影响消化,故不想吃饭,因为脾胃的消化要靠肝胆的疏泄功能完成。
“心烦喜呕”,心烦是心里烦躁,无可奈何,与前面的嘿嘿并不矛盾,这种病人外静内烦、面沉神淡、胸闷心烦、无可奈何。“喜呕”,刘渡舟释为:“喜者,多也。”“喜呕”就是多呕,通俗易懂,但还是不太贴近本义,这里的“喜”是指少阳病喜欢呕,而不是病人喜欢呕吐。呕吐是由于胃气上逆,为什么呢?因为少阳之气主升,胃的腐熟、通降要靠少阳胆气的疏泄来完成,而且胆的精汁有助于腐熟和消化的作用。邪传少阳,胆气被郁,气机不畅,影响胃气,胃气上逆则呕吐。
以上是少阳证的四大主症,也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症。
接着是七个或见症,“或”是不定词,可见可不见,“或”是或者的意思,有时候会出现。为什么少阳证会有这么多或见症?因为少阳居半表半里,涉及胆与三焦二腑,邪至少阳,出入进退,升降之机涉及范围广,邪居不定,所以或然或不然的见症就多。
这七个或见之症,清人尤在泾在他的《伤寒贯珠集》中解释得很好,故录之:
“胸中烦而不呕者,邪聚于膈而不上逆也,热聚则不得以甘补,不逆则不必以辛散,故去人参、半夏而加瓜蒌实之寒以除热而荡实也。
渴者,木火内燥而津虚气燥也,故去半夏之温燥,而加人参之甘润、栝楼根之凉苦,以彻热而生津也。
腹中痛者,木邪伤土也,黄芩苦寒,不利脾阳,芍药酸寒能于土中泄木,去邪气止腹痛也。
胁下痞鞕,邪居少阳之募,大枣甘能增满,牡蛎咸能软坚,王好古云:‘牡蛎以柴胡引之,能去胁下痞也。’
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水饮蓄而不行也,水得冷则停,得淡则利,故去黄芩加茯苓。
不渴,外有微热者,里和而表未解也,故不取人参补里,而用桂枝之解外也。
咳者,肺寒而气逆也。经曰:‘肺苦气上逆,急食酸以收之。’又曰:‘形寒饮冷则伤肺。’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气,干姜之温以却肺寒,参枣甘壅不利于逆,生姜之辛,亦恶其散耳。”
那么太阳伤寒也好,中风也好,在五六天的时候,这个病一般地说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。它说「伤寒五六日,中风」,不是太阳伤寒五六日了又中风的,不是的,五六日呢有个逗点,它是说伤寒五六日,或者中风五六日,无论伤寒和中风,在五六日的时候,一般这个病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,这一般是这样的。
「往来寒热」,这个太阳病啊是发热恶寒,尤其恶寒为「必恶寒」,发热与恶寒同时发作。这个阳明病在里头,是不恶寒但发热。这个半表半里呢,是寒热交替出现,「往来寒热者」就是寒往热来,热往寒来,交替出现。那么这个道理呢,后面要讲的,现在先不说这个所以然。那么就这个寒热来分析呀,表与半表半里有这么些不同,发热恶寒是太阳病,不恶寒但发热是阳明病,往来寒热是少阳病,根据热型啊也能辨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。
「胸胁苦满」,胸、胁,这个是半表半里的部位呀,就在胸腹的两个腔间,胸腔、腹腔,就在这个大部位里,那么外接近表,内接近里,胃肠也在胸腹腔间啊。那么这个地方有邪气结之,所以胸胁苦满,就是胸胁这个部位,「苦满」,就是以满为苦,这苦表示程度严重,咱们说劳苦,意思就是苦于劳动,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胸胁部这个地方发满的程度严重,让他引以为苦。
「默默不欲饮食」,「默默」,在这个地方就是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,这是有热,这个热郁于胸腹腔间,头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。「心烦喜呕」,凡是热都往上炎,这个火往上来,所以这个胸腹腔间有热呀,这个热也是容易波及到心脏,人就心烦。那么这个热呢,也能够激动胃肠的,胃肠啊尤其这个胃,是水谷之海了,那么激动这个里水里饮,它就要呕。
那么这四个「往来寒热」、「胸胁苦满」、「默默不欲饮食」、「心烦喜呕」,这是柴胡四证,这是柴胡汤应用的四个主要的证候。那么底下有些或然的证候,这说明什么意思呢?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,是诸脏器的所在,如果这个地方有邪热郁结,能够影响很多脏器,使脏器失去常度的,就是失去正常而有证候的反应,所以这个相当复杂。
「或胸中烦而不呕」,一般是要心烦喜呕,如果这个热不太重,只胸中觉烦热,可是心中不烦,也不激动里饮,所以不呕,这个是邪热较比轻。「或渴」,渴,咱们都知道了,渴属阳明呀,那么这个热移到胃上,那就要渴。「或腹中痛」,腹中就是胃以下到肠子,涉及到肠子了,那肚子疼。
「或胁下痞硬」,这个胁下就是两侧了;痞,有痞块谓之痞了,痞是不通了,痞块也是的,硬,从这个硬上说是有痞块了,有肿结的地方,这就是肝和脾了,那么涉及到肝脾而胁下要痞硬,所以这个小柴胡汤,柴胡剂,我们治肝病常用的。
「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」,这个人的胃有停水嘛,所以心下悸,小便不利也是指着胃有停水。「或不渴、身有微热」,这跟前头一样,内有停饮,所以不渴,表不能解,表热也就不除。「或咳者」,或及于肺,那它就要咳嗽。总而言之,只要四证俱在,这些或然的证候无论有或无,都用小柴胡汤主治之。
这个方后呀弄这些加减都是错的,这都要不得,这个是谁出的咱们也不知道,但这里头绝对是不对的。那么这个方剂呀咱们看一看,柴胡这味药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上只是说它味苦平,苦不大苦,不是像黄连那个苦法;微寒,它是一个寒性解热的药,所以是苦味、寒性解热的药。那么它主治什么呢?《神农本草经》上说是主治心、腹、肠胃间结气、积聚,就是心到腹,肠胃之间的结气,或者是有积聚。结气,无形的东西才能结滞,那么有形的就是积聚,成痞块的东西。另外寒热邪气它也治,它能解热嘛,再一个是推陈至新。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上就这么几句话。那么结气也好,积聚也好,都是在心腹这个空间,所以它治胸胁苦满,那么在仲景这个书上看是治胸胁苦满。那么根据《神农本草经》上的证侯分析呀,也是绝对有胸胁苦满。另外黄芩治烦,所以柴胡与黄芩为伍都是解热、去烦。
底下这一系列的药都是健胃的药,这个半夏、生姜,这是小半夏汤,能够逐饮止呕的,柴胡证里头常有呕的,这个呕是因为什么呢?因为胃虚呀,所以搁人参、甘草、大枣,补中健胃。所以这个小柴胡汤既是一个健胃止呕的药,也是一个解烦去热的药,根据古人一个说法,说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,这也可以解释一下,为什么这个病要传到半表半里呢?这个我们得回头研究那个太阳病。
在这个太阳病阶段啊,人这个机体,就是人体呀,打算由表来解除疾病,所以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就介绍了,邪气交争于骨肉呀,外邪、人的精气在骨肉这个地方交战,到四五天的时候,没有机会从体表解除疾病,正气只好撤退,怎么没有机会了呢?就是正气不足以驱邪了,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里虚,就是胃虚呀,那么这个时候用柴胡、黄芩是能够解热驱邪的,但是里虚呀,这个病还能由半表半里再往里来,所以必须要加强正气,因此这个时候用人参是对的。
这徐灵胎老先生还是看得挺清楚的,他说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,这个时候不能够在第一道防线击退病邪,只好退到第二道防线了。退到第二道防线,你正的力量没有增强行不行,还是不行的,所以这个时候搁人参健胃,咱们说是补中益气了,这就是补中益气,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发挥柴胡、黄芩的力量,才能去邪呢,主要是这么个问题。那么下面这一条,就说明这个问题。
小柴胡汤方
柴胡半斤,黄芩三两,人参三两,半夏半升(洗),甘草三两(炙),生姜三两(切),大枣十二枚(擘)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若胸中烦,不呕者,去半夏、人参,加瓜蒌实一枚。
若渴,去半夏,加人参,合前成四两半,栝楼根四两。
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三两。
若胁下痞鞕,去大枣,加牡蛎四两。
若心下悸、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四两。
若不渴,外有微热者,去人参、大枣,加桂枝三两,温服微似汗愈。
若咳者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半升,干姜二两。
小柴胡汤是对大柴胡汤而言。其组成共七味药:柴胡为君,用量最大,达八两。黄芩为臣,配柴胡疏肝利胆,清胆热。人参、甘草、大枣健脾益气,生津扶正。半夏、生姜散饮和胃止呕。而柴胡、黄芩苦降,半夏、生姜辛散,有利于气机疏利,所以少阳病可愈。人称小柴胡汤为和解剂,是因为小柴胡汤服后,不经汗、吐、下途经祛邪,而邪去正安;也就是看不到外邪的出路,而达到治疗目的。再一就是既疏肝利胆,又健脾和胃,达到肝胆脾胃调和。
(引之胡希恕、倪海厦、胡要所伤寒论讲座)
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~3
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~6
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7~10
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1
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2~13
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4~15
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6~19
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20~22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23~25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26---28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29---30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31---32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33---34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35---37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38---39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0---41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2---45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6---47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8---50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51---54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55---60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61---62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63---64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65---66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67---70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71---75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76---80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81---82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83---89《伤寒论》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90---93
▼更多精彩推荐,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