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外伤性血胸 > 疾病检查 > 慢性病治疗的步骤与策略上

慢性病治疗的步骤与策略上

发布时间:2022-7-7 14:02:45   点击数:
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fengcai/ys_bjzkbdfyy/

导读:慢性病的治疗最为棘手与艰辛。该如何掌握上佳的策略,走好正确的步骤呢?学习一下郭子光先生的经验吧!

郭子光教授对慢性疾病的诊治颇有心得,他经过多年探索,总结出治疗慢性疾病五个步骤与策略,对指导临床诊治慢性疾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
他认为,临床通常所见之慢性疾病大多虚实相兼、寒热错杂,或宿疾兼新病,或内伤夹外感,往往是多因素、多脏腑、多层次综合受累。

面对这些变化多端、病机复杂的病症,倘若不辨标本主次,不分先后缓急,用药面面俱到,处方庞杂不精,味数多而战线长,表面看似对证,实际却鲜有疗效。

经郭教授总结出治疗慢性疾病的五个步骤与策略,是其临证的显著特色。

01凡有外感先治外感

各类慢性疾病,凡有外感,都当首先治疗外感,然后再议其他,这是第一个步骤与策略。

外感时邪,包括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淫邪气,既是外感病的主要原因,又是许多内伤杂病复发、加重和影响治疗计划的主要因素。

仲景所谓“外证不解,当先解外”的原则,实具普遍意义,外感、内伤及各科顽疾,概莫能外;不仅风寒外感当先解表,感受暑燥湿热之邪亦当首先解除,再议治疗其他病。

总之,凡有外感先治外感。

外感病风寒外束,表气闭郁,可以一汗而解,自不待言。

内伤杂病复遭风寒外感,也须先解表,使表气疏达,则里气不滞,有时不仅能治愈外感证,还能促进原病好转,收一举两得之效。

外感失于表散,以致表邪内陷,传变入里,造成变证、坏证,仲景《伤寒论》用了大量篇幅加以阐述,而内伤杂病失于表散,其结果也是相同的。

尤其慢性病、老年病,多是气血亏虚、表卫不固,若稍冒风寒,即患外感,原病往往因此复发,复发一次病情加重一等,有的原病本已有很大好转,但因一次外感而前功尽弃;有的更因一次外感失治,表气郁闭,邪气稽留,正气不支而致死亡。

所以,此等患者,有外感之时,自当首先解表,而无外感之时,也应始终注意固表实卫、避免冒风感寒。

不少慢性疾病,防止了外感,即可使原病逐渐好转。

一般解表,或辛温,或辛凉,再视兼症略事加减,不难掌握。唯有虚人外感最难处理,只宜轻清宣透,微开皮毛,取微汗出,切忌重剂发汗之品,有的还当配伍扶正之药,方保无虞。

桑菊饮、参苏饮、小柴胡汤、柴胡桂枝汤为常用之方。

此等患者,卫表最虚,给予解表治疗,约有两种情况:

一是投一般解表剂不作汗,必加人参鼓动正气,才能汗出而解;

另一种情况则是,对解表药极敏感,甚者引起大汗亡阳亡阴之变,只有在实践中摸索掌握分寸。

六淫之中,风寒风热,多由表入,故以解表为先。

而湿热邪气,多犯中焦,或流注下焦,亦当首先清利芳化,分消湿热,使其气机舒展,有的竟因此而导致原病好转;反之,则湿热稽留,气机壅滞,变证百出,病深莫解。

外感风寒湿热如此,伤暑伤燥亦如此。

02气机不畅先治郁

郁者,滞而不通之意。这里是指无形之气或有形实邪(痰、瘀、食、石、虫、屎、浊水等)阻滞,以致气机不畅为范围。

不包括六淫邪气所致表气闭郁、肺气壅滞或三焦郁遏等外感邪气所致之郁。

观察一个患者,如无外感存在,就当考虑有无气机郁滞的问题,这是第二个步骤与策略。

朱丹溪曾提出六郁之说,包括气、火、痰、血、湿、食诸种。其实,不过有形之实邪和无形之气郁两类。

然六郁相因,恒以气郁为首,诸郁之治,莫不以调气为要。

因无形之气郁日久,必导致有形阻滞之变,而有形之实邪阻滞,未有不导致无形之气郁者。故治无形之气郁自当调气,而治有形之实邪阻滞亦当调气。

所以,承气汤下肠中糟粕阻滞,要配枳实、厚朴以行气;血府逐瘀汤、膈下逐瘀汤等祛瘀通滞,要配枳壳、乌药、香附等理气;

保和丸、平胃散等消食导滞,要配陈皮、莱菔子、厚朴等调气;二陈汤、苏子降气汤、滚痰丸等逐痰浊之郁,要配陈皮、厚朴、沉香等降气顺气;实脾饮治浊水停滞,要配木香、厚朴等行气。

如此,莫不体现调气为要。

从此种意义上说,不仅“气为血帅”,气还为一切阴质之“帅”。

就气郁而言,气郁即木郁,木郁即肝郁。肝滋生于木,涵养于土,性升散而喜条达。

所谓治气郁当调气,实际调气即是调肝,调肝即是肝木。

只要肝气调达,则气顺血和、升降有常、脏腑协调,脾胃因之而能纳能化,气血因之而能生能长,此治郁即寓治虚之义。

尤其是慢性疾病,多虚亦多郁,常虚郁互见,有时单治其郁而虚证自解,如不治其郁而单补其虚,不仅达不到补虚目的,反而愈补愈滞,病无宁日。

然而,调气之药,多辛散耗气,气虚之人不可久用,阴虚之人不可多用,一旦气机疏利,或补虚培本,或饮食调养,各施其宜。

有形之实邪阻滞,常使窍道不通,传化不行,升降出入障碍,故解除其阻滞为治疗之急务。

实践证明,实邪一除,诸症缓解,实邪不除,虽治难减。

然而,实邪的性质和阻滞的部位多种多样,治疗之方法各不相同。有的内科治疗即可,有的则需外科手术治疗,这里主要讨论前者。

1

最常见的实邪郁滞,莫过于肠中大便秘结,以致腑气不通、传化不行。

不仅外感热病传阳明之腑,当通里攻下,一下而解,许多内伤杂病,如高血压、口腔炎、胆结石、疮疡等,只要大便秘结,就当先通下腑气,往往因此而诸症缓解。

2

若为瘀血阻滞,首当化瘀治疗以通血脉。

由于瘀血阻滞可发生在任何一个器官、系统以及各种疾病过程中,故其临床表现甚为复杂。总之,病久多有瘀,出血必有瘀,有郁常有瘀。轻者活血化瘀,重者破血通络。瘀血除,病始解。

3

若是结石阻滞窍道、管道,以致气化不行,也只有排除或溶解结石之后,才能使气机畅利,如尿路结石、胆道结石、胃石等。

古书只记载了肉眼可见结石,其余均须借助现代检测得知。

治疗结石原无定法,大体结石之在脏者多虚多寒,在腑者多热多实,而结石郁久又常兼气郁血瘀。

总之,任何结石在发作之时大忌补涩,以攻石为主,佐以调气活血,石去则诸症缓解。

4

凡未经气化而停聚之水液,称为浊水。

浊水停聚胸胁是为“胸水”,古称“悬饮”;气浊水停聚腹中是为“腹水”,古称“水臌”;浊水漫于肌肤形成“水肿”,亦称浮肿。

浊水停聚必使气机制郁滞,当升不升,当降不降,当化行不得化行。故凡浊水停聚都当以逐水为先。

然而,此等患者,皆属虚中夹实证,只是虚实的程度不同而已。

又因浊水停聚的部位不同,寒热性质各异,采取的逐水方法大不一样。

有从大肠泄下夺水者,如腹水、胸水;有发汗散水者,如身半以上浮肿;若是阳虚寒盛而浮肿者,当温阳化气以行水;而阴虚湿热者,又当清热除湿、滋阴化气以利水。

浊水停聚未有不气郁者,气郁日久又常兼血瘀,气郁、血瘀又必加重水停,水停、气郁、血瘀交互影响,呈恶性循环,不断加深病情。

故治水当行气,气行则水行,病久还当佐以活血之品,才能收效显著。严重血瘀,络道阻闭,形质损伤者,则治疗较难。

5

再论痰郁。

痰,为津液凝聚、煎灼而成,可留滞于人体任何部位,引起气机郁滞而为病。

如痰阻肺气,则咳逆喘息;痰郁喉间,产生梅核气;痰阻心窍,使神志昏迷或精神错乱;

痰停胃脘,胃失和降,引起呕吐、反胃;痰留胸膈,便成结胸,痰阻胞宫,则月经失调、不孕;

痰留经脉、肌肤,形成瘿瘤、包块、结节;痰夹风上扰,又可引起抽搐、痉挛、瘫痪等。

痰之为病,表现多样而奇特,故有怪病多从痰治之说。

痰与水饮皆津液为病之实邪,同源而异流,究其属性而言,皆有寒热虚实之辨。

如痰有风痰、热痰、湿痰、寒痰、痰瘀等不同性质。

又因其郁滞的部位不同,故痰无定证,治无定方。

凡证候奇特久治无效者,皆须考虑到痰郁之可能。

至于治痰之药,各有专长,当随证选择,如:

半夏、茯苓治湿痰;竺黄、竹沥、瓜蒌壳、贝母治热痰;胆南星、僵蚕治风痰;干姜、生姜治寒痰;白芥子善搜脂膜之痰;白附子善搜络中之风痰等。

痰郁日久,必兼气郁、血瘀,故治痰不忘治气、活血,气顺则痰降,血活则痰行,实为治痰之高招,不可不知。

所谓有形实邪,还有宿食、虫积、异物等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
03运化失司先理脾

未完待续......

注:本文发表于《郭子光临床经验集》,年5月,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。本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21binyang.com/jbbjc/6761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