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是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最常见的病理亚型。近20年来,R-CHOP在DLBCL患者中一线治疗地位始终未被超越,但患者仍需面临可能出现复发/难治的情况。如何突破DLBCL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瓶颈?本文的这一例应用新型BTK抑制剂治疗双表达DLBCL患者诊治经过,或为临床提供更多思考。
凌奕文副主任医医院
这是一例64岁的女性患者,.7.17因“活动后乏力半年,加重伴反复低热半月余”入院。
患者.6.12医院查MR提示:1.腰椎弥漫骨髓信号异常及椎体多发结节影,未除外恶性肿瘤;冠状定位图见左肾增大及信号异常,建议左肾CT或MRI检查明确病变性质;2.腰椎退行性改变;3.腰4椎I度退行性前滑脱,相应腰4/5平面椎管狭窄;4.腰椎间盘变性,腰3/4、4/5腰5/骶1椎键盘后突出或膨出。
.6.7新冠抗体IgG阴性、IgM阴性。
.6.16血清蛋白电泳(SPE)图谱中未发现M蛋白。.6.17中腹部、骨盆螺旋平扫:1.全身多发高代谢淋巴结,全身骨骼多发高代谢病灶,鼻咽左侧壁软组织增厚伴糖代谢增高,双侧乳腺数个高代谢增高,脾大伴糖代谢增高,遂考虑恶性肿瘤,淋巴瘤结内外浸润可能性大;2.轻度脑萎缩,左上肺舌段及左下肺纤维灶,心室腔密度减低(提示贫血),盆腔积液,颈胸腰椎多个椎体骨质增生。
.7.3于医院检查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定量检测:游离Kappa轻链(FKAP).75mg/L↑、游离lambda轻链(FLAM).00mg/L↑、FKAP/FLAM1.11。生化常规检测:钠.7mmol/L↓、总二氧化碳21.1mmol/L↓、血清总钙2.07mmol/L↓、镁1.03mmol/L↑,胆碱酯酶U/L↓、总胆汁酸10.9umol/L↑、乳酸脱氢酶.8U/L、总蛋白62.43g/L↓、白蛋白30.7g/L。血清β2微球蛋白:β2微球蛋白13.23mg/L↑,CRumol/L,甘油三酯3.37mmol/L。血清蛋白电泳:血清蛋白电泳图谱中未发现M蛋白。血清免疫固定电泳:Gamma区见微弱IgM重链成分和微弱λ轻链成分的异常免疫球蛋白。另乙肝表面抗体阳性、e抗体阳性、核心抗体阳性;丙肝、HIV、梅毒抗体均阴性。
.7.8于医院行淋巴结活检,病理提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,待免疫组化明确。7.9流式细胞术检测报告单:1.未见明显胞浆轻链单克隆表达的浆细胞;2.有0.57%(占有核细胞)表达CD20、CD81、CD19、cKappa、CD38(dlm)、CD79b、FMC-7、CD22、K(77.0%),不表达Kappa、Lambda、CD10、CD15、CD30、cLambda、CD、BCL-2、CD23、CD5,细胞大,颗粒大,为胞浆轻链单克隆表达的成熟B细胞;3.未见明显胞浆轻链单克隆表达的浆细胞。
另左颈淋巴结病理示,符合DLBCL(non-GCB)伴滤泡淋巴瘤3B级(两者比例大约70%:30%),c-MYC85%,Bcl-2(+),Bcl-6(+),CD19+,CD20+,Pax-5+,CD10-,MUM1+,CyclinD1-,CD30-,CD38-,CD3-,Ki-%+。MYC-FISH阴性。
本次入院详情入院检查:.7.16患者于我院血常规检查,WBC5.7*/L、Hb48g/L、PLT98g/L。
.7.22我院查PET-CT结果如下:1.左侧腮腺区、双颈部、左后颈部皮下、双侧锁骨区、双侧腋窝、纵隔、双肺门、肝门区、腹膜后、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广泛淋巴结恶性病变(淋巴瘤?)。2.鼻咽部及双侧乳腺FDG异常高代谢,左肺下叶及右肺多发结节伴FDG高代谢;脾脏增大伴FDG代谢异常增高;右侧肾上腺结节伴FDG高代谢;胰腺多发FDG高代谢灶;体部骨骼广泛恶性病变;以上提示淋巴瘤广泛浸润。对比外院.6.23PET/CT显像,以上病灶较前显著增多、增大。3.双肺炎症,双侧胸腔少量积液;心室腔密度减低,贫血所致?胆囊炎;双肾皮质轻度肿胀;盆腔积液;腹盆壁及双下肢皮下软组织水肿;L4椎体向前I度滑脱。
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(DLBCL,伴部分FL3B级,双表达,累及骨髓,IV期,IPI4分)。
治疗经过TREATMENT于.7.23予R-CHOP方案治疗。随后于8.18、9.11分别予泽布替尼+R-CHOP方案。3疗程治疗后PET-CT评估为CMR。
9.29复查PET-CT,相较于.7.21PET-CT显像:1.左侧腮腺、双颈部、左后颈项部皮下、双侧锁骨区、双侧腋窝、纵隔1组、肝门区、腹膜后、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区广泛淋巴瘤病灶较前明显缩小,FDG高代谢活性消失。2.纵隔(2组、4组、6-8组)及双肺门区多发反应性淋巴结可能,建议复查。3.原鼻咽部、双侧乳腺、脾脏、胰腺及右侧肾上腺FDG高代谢灶消失,脾脏较前缩小;右肺中叶内侧段实性密度灶较前缩小,FDG高代谢活性消失。4.体部、双侧肱骨及股骨骨髓系统弥漫性FDG高代谢,原体部骨骼系统局限性FDG高代谢灶消失。5.双肺广泛炎症,部分为间质性炎症;心室腔密度减低(贫血所致?);胆囊炎;副脾;脑萎缩;L4椎体向前I度滑脱同前。
泽布替尼+R-CHOP方案治疗效果较佳,目前继续原方案治疗。
病例小结通过各项检查结果可见,该患者病情进展较快,符合non-GCBDLBCL的特点。遂在初次应用标准R-CHOP方案治疗后,即加入了新一代BTK抑制剂——泽布替尼进行强化治疗。治疗后,患者病情得到了迅速缓解,维持原治疗方案至今。
思考与体会DLBCL存在很大的生物学异质性,其不同诊断类型,往往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期。该患者为非生发中心来源(non-GCB)的DLBCL,属于治疗和预后均较差的类型。
目前为止,R-CHOP仍然是各类型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,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面临复发。而复发/难治DLBCL,临床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标准治疗。因此,提前发现每个患者的易于复发因素并尽早进行干预,尽可能避免DLBCL变成复发/难治,同样是一种必要的临床治疗观念。为达成目标,除现在可用的检查手段包括PET-CT发现隐匿病灶、二代测序寻找靶点、液态活检明确是否完全缓解等,尽可能通过诱导、巩固和维持治疗使患者不复发等手段,双表达DLBCL对免疫化疗方案获益可能有限,初始治疗即应用强化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。
作用于BCL通路的、有广泛使用价值的靶向药物——BTK抑制剂,在多种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均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,多项临床试验显示,BTK抑制剂在DLBCL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。那么,对于具有预后不良因素的DLBCL患者,尽早启用BTK抑制剂与R-CHOP方案的联合,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探索。我国自主研发的、拥有创新结构的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无疑为这一思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,让我们拭目以待!
关于泽布替尼:
泽布替尼是由我国百济神州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强效BTK抑制剂。泽布替尼通过创新、优化的分子结构,对BTK靶点选择性更强且脱靶效应更低,可最大程度提高BTK占有率并最小化脱靶作用,从而特异性地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。基础研究表明,使用泽布替尼后在外周血和淋巴结中均可观察到完全持久的BTK占有。
泽布替尼自年6月正式立项研发,如今在全球的临床试验中,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/小淋巴细胞淋巴瘤(CLL/SLL)、套细胞淋巴瘤(MCL)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(WM)、滤泡性淋巴瘤(FL)等,泽布替尼均表现出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年11月15日,泽布替尼以“突破性疗法”的身份被美国FDA以快速通道资格审批上市,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年MCL患者,打破了中国抗癌新药“只进不出”的历史。年6月3日,泽布替尼(百悦泽?)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,在中国上市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